
突发舆情应对,如何做到“帮忙不添乱”?
2020-08-14 | 优讯舆情 2121 舆情应对 舆情处置政务新媒体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政务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下科学有效地应对舆情呢?
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尤其是突发事件处置的关键,往往在于谁先第一时间发声。政府信息发布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和信心。更为严重的是,真相缺位造成的“真空地带”可能被各种谣言填补。
真实是速度的基础,政府官方微博更要懂得在及时发声和“发对声”之间稳妥拿捏。对于较为敏感的信息如事故伤亡人数、事件发生原因等更需斟酌查证后再进行通报。
面对汹涌的舆论,单凭某一个或几个政务微博微信有时难以化解危机,必须协同联动,形成矩阵效应,依托各级政务新媒体,传递主流声音,满足社会各界对事件的信息需求。
如北京“7·21”暴雨灾害发生后,@北京新闻办、@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持续不断发送雨情信息、救援详情等,深度介入舆论场,在舆论引导中占得先机。又如,2014年12月31日晚发生的上海踩踏事故中,@上海发布、@健康上海12320、@警民直通车-上海、@上海黄埔、@上海安监、@乐游上海等政务微博按照各自部门职责联动发布事件的各方面情况,合力形成综合的权威信息发布矩阵,争取了舆论的理解与支持。必要时,政务新媒体还需加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纵向联动,尤其是与机构、媒体官微的沟通与互动。
在一些政务新媒体具体运营中,存在个人化、情绪化、官僚化,人力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在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下,往往出现“添乱不帮忙”的情况。因此,以下两点也需要特别注意: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务微博微信习惯性向公众传达诸如领导挂帅、高度重视、处置果断、情绪稳定等官话套话,却未回应百姓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
个别政务新媒体言辞不当甚至恶语伤人,不仅未能缓和事态,反而“火上浇油”,甚至引发次生舆情。
来源:整理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