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舆情分析报告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电网员工“炫富式”举报引争议,单位或可采用“冷处理”
2023-08-25
2989
一、 舆情概述8月22日,网络上流传三张微信群聊天截图。其中一张显示,一名女子在小区业主群高调炫富,称老公年收入50万+,天天吃香喝辣。另一张截图显示,该女子疑和其丈夫发生矛盾,其微信头像与上述炫富女子微信头像高度相似。第三张聊天截图显示,广州供电局法规部的王振斌遭其妻子实名举报。22日20时,广州供电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已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当日,相关内容在舆论场引发关注,相关话题陆续登录新浪微博、百度等平台热搜。纵观当前舆论场现状,广州供电在24小时内的快速回应,促使“等待调查结果”成为舆论共识,整体舆论情绪较为理性。下阶段,广州供电的调查结果会成为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点”。 二、 舆情传播 1.“电网”、“高调炫富”等因素引爆网络据优讯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本次事件传播声量趋势图如下所示,(1)舆情潜伏期(22日6时-11时):相关舆情产生、隐蔽传播22日6时,员工家属在业主群内炫富,潜在舆情风险开始在较为隐蔽的“朋友圈”“微信群内”扩散。 (2)舆情发酵期(22日11-16时):舆情于网络平台零星出现22日11时-16时,相关舆情开始外溢至网络平台,在贴吧、微博等平台零星出现,如11时47分,网民“ryab0404”于宽带山论坛发布微信截图(获得32946点击)。 (3)舆情爆发期(22日16-20时):媒体介入报道、舆情声量快速增长22日16时,奔流新闻(甘肃新媒体)率先以“‘我们家是上流社会人士……’疑似南方电网员工老婆高调炫富惹争议”为题发布报道,文中表示“广州供电局回复称,已经注意到网传聊天截图,对于聊天的真实性正在调查当中”。 22日19时,澎湃新闻发文“网传广州供电局员工遭妻子举报行贿30万入职,回应:信息有不实,已报警”。 同时,新浪微博“新浪新闻”“封面新闻”“头条新闻”等参与转发报道,并形成#南方电网员工老婆高调炫富惹争议#(阅读量1.8亿)、#供电局回应员工家属疑炫富事件#(阅读量8270.7万)、#广州供电回应员工家属炫富年入50万#(阅读量1185万)、#广州供电局称消息不实已报警#(阅读量837.8万)、#广州供电局员工老婆高调炫富#(阅读量464.3万)等多个话题。其中,#南方电网员工老婆高调炫富惹争议#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4位,在榜时长4.8小时;#供电局回应员工家属疑炫富事件#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8位,在榜时长10.7小时。 (4)舆情高峰期(22日20-23时):舆情主体回应22日20时33分,新浪微博“广州供电”发布声明:我单位已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如涉及违法违纪问题,我们将严肃处理。 广州供电相关声明迅速引发关注。其中,新浪微博形成#广州供电回应员工家属炫富年入50万#(阅读量1185万)话题;头条形成#官方通报“炫富女称丈夫行贿”#话题,登上热搜榜第4位;百度方面形成#官方通报“炫富女称丈夫行贿”#,登上热搜榜第7位。 (5)舆情平息期(22日23时-23日8时):舆情声量下降,次级舆情风险出现该阶段,舆论处于低活跃期,舆情声量出现明显下降。同时,22日23时28分,举报人“董某娟”再次爆料称,事后遭到供电局工作人员威胁,并已报警。报警回执单显示时间为22日9时。此外,抖音、贴吧等平台出现涉广州供电局威胁举报人弟弟的录音。如麻辣社区“女子‘炫富式’实名举报丈夫行贿30万后,她弟弟遭到了威胁!” (6)舆情平息期(23日8-24日6时):次级舆情风险出现、主流媒体介入本阶段,极目新闻发文“南方电网员工妻子举报丈夫行贿,事后称遭丈夫公司威胁?警方回应”;红星新闻发文“炫富致丈夫被查女子回应:写小作文是为了举报他”;上游新闻发文“南方电网回应妻子举报丈夫后遭威胁:丈夫打给妻弟的私人电话,不代表单位立场”,报道涉事女子被威胁,形成新一轮次级舆情。新浪微博平台形成#警方回应妻子举报丈夫行贿后遭威胁#话题。 此外,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发表评论文章,呼吁调查真相。 2.新浪微博为舆论针对本次事件热议的“主阵地”3.“供电局”“举报”成为舆情传播中的高频词汇三、 舆论反馈 1.媒体方面:呼吁彻查真相 新京报:妻子“炫富式”举报丈夫 真相是什么广州供电局在第一时间着手调查的态度,当然值得肯定。而具体的调查工作,也希望能尽快进行,并及早公布调查结果。防调查“烂尾”,离不开舆论持续关注。而涉事企业乃至上级单位及早公布详实的调查结果,也更有利于将自身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既是回应社会关切,也是防范谣言四起的有效途径,更是对违法乱纪坚决说“不”的实际行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炫富女”举报丈夫行贿?追问真相才能保障公平这些举报内容如果是事实,性质无疑十分恶劣。对此,有关部门还需及时调查,查明真相后做好后续回应工作。如果举报内容属实,不论涉事者背后牵扯的利益网有多么复杂,有关部门都应依法严惩,以正视听。如果举报内容有失实之处,有关部门则应做好澄清解释工作,亮明证据,令公众真正信服。在严查个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要努力从制度层面减少违规操作的空间,保障体制内职场环境公平有序。 大象评论:炫富式举报丈夫行贿入职需彻查真相目前,广州供电局已有两次回应此事。能够积极回应,并表态要第一时间着手调查,值得肯定。但因举报涉及该局相关领导,让该局下属部门核查似不妥当。更合适的做法,是提请上级部门进行彻查,并及早公布详实调查结果, 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2.网民方面:网民情绪较为理性 网民方面,相关评论量集中于抖音、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累计评论量共计5万余条。网民观点主要集中于猜测女子炫富原因、指责女子行为、反映电网工资一般、吐槽电网系统“世袭制”等。 四、 舆情应对点评:舆情应对“时、效、度”得当,成为舆情声量下降的关键 1.舆情应对措施 本次舆情事件中,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相继参与,主要通过媒体、官方微博等渠道发声应对,具体措施如下: 2.舆情应对点评 纵观本次舆情中,相关舆情主体在回应中存在以下优缺点: (1)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表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自舆情开始在网络平台出现9小时后,广州供电便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强调单位重视“已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严肃处理”态度。通过及时的“发声”,一方面向舆论传递自身的的态度,获取部分理性网民的支持;一方面确保相关舆情扩散过程中裹挟着官方的态度,避免公众信息“失真”;一方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避免其他“谣言”类信息出现。 (2)多方联动、统一口径本次舆情事件中,南方电网宣传部门、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等多个上下级参与回应,且回应口径较为统一。从侧面印证出广州供电局在舆情发生后,主动向上级部门汇报,确保信息互通、口径统一。 (3)巧妙借力媒体,提升官方回应的“触及率”在本次事件中,广州供电局于22日20时33分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20时39分,新浪微博“新浪新闻”参与转发,在原报道内容中再次编辑、增加官方回应,并将该回应内容微博置顶于#南方电网员工老婆高调炫富惹争议#话题下,以确保网民能及时获取该信息。 五、 舆情建议:结合调查结果,或可采用“冷处理”方式进行平息 1.舆情研判综合来看,本次事件根源在于广州供电局员工夫妻双方纠纷,导致员工家属通过炫富方式进行举报,进而引发舆论关注。而随着广州供电局及时有效的回应,舆情传播已进入“等待调查结果”的短暂平息期。在当前网络舆论场中,涉及电网、金融、中石油、烟草等企业员工收入高、入职难早已成为舆论共识,甚至对于相关企业“世袭制”也早已见怪不怪。综合舆情现状来看,整体舆论氛围良好,网民情绪较为理性,为广州供电局线下调查提供了较好的舆论环境。因此,在积极开展线下调查外,需防范当事人(员工家属)再次通过媒体或个人社交媒体进行实质性爆料,对广州供电局持续形成舆情压力。2.舆情建议 结合当前舆情现状,对舆情主体提出以下建议: 1.持续加强舆情监测,防范次级舆情突发。重点防范员工家属持续爆料,可将员工家属社交媒体账号纳入重点监测,确保第一时间获知最新动态、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同时,加大涉单位舆情信息监测频率,防范部分网民“蹭热点”式进行举报、爆料。 2.保持与上级部门沟通,统一口径。广州供电局需持续与上级部门(广东电网、南方电网)保持沟通,以期确保口径统一,以及上级部门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此外,广州供电局需统一内部口径,确保官方渠道为单一“发声口”,避免员工私自接受媒体采访或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发声”,引发新一轮舆情。 3.联动媒体开展正面宣传,降低自有媒体宣传频率目前,广州供电局、南方电网仍处于“舆论漩涡”,可采用降低自有媒体宣传频率,一是该阶段负面舆情蔓延,正面宣传效果不佳;一是自有媒体易成为部分网民发泄不满的渠道。同时,可联动主流媒体开展正面宣传,对负面信息进行覆盖,如降低百度平台词条关联度,进而降低本次负面舆情影响。 4.依据调查结果,制定舆情处置方案,可将“冷处理”纳入处置方案。综合目前舆情现状,“员工薪资”“员工入职是否存在利益交换”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同时,由于相关舆情涉及单位领导,易出现“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舆论困境,导致舆情处置不达预期。因此,广州供电局可依据调查结果提前制定舆情处置方案。 如若涉事员工未存在利益交换。广州供电局可积极发布调查结果,详细说明涉事员工当前薪资、入职过程及评审标准,避免调查结果说明过于简洁、“自说自话”,导致舆论场中不满情绪蔓延、舆情周期拉长,倒逼上级部门“下场”。同时,调查结果可在非工作日进行发布,尤其避开周一时间段,人为降低舆情影响。 如若涉事员工存在利益交换。广州供电局可结合实际,采取“切割”方案,对涉事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或结合时下舆论环境及舆论热点,研判舆论焦点是否转移,参考“北极鲶鱼”事件,采取“冷处理”方式,让舆论自然平息。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舆情深度剖析
查看详情→
湖南一女子与镇干部夜泳溺亡事件分析
2023-08-17
3931
近日,媒体报道,湖南3名干部与1名女子相约水库夜泳,女子溺亡后3人驾车逃离。事件发生后,上游新闻、九派新闻、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接连跟踪报道,试图还原事件真相,但目前事件仍疑点重重。一、舆情回顾 8月6日晚6时许,杏子铺镇干部刘某勇打电话约陈某去溪口水库游泳。当晚,陈某骑摩托车到达污水站,后上了刘某勇等3名镇干部越野车至溪口水库游泳。只有刘某勇和陈某下水了,其他2人在岸上。此后陈某在水库溺水,刘某勇等三人并未积极采取救护措施,也没有第一时间拨打110,而是拿走陈某的手机及摩托车钥匙,跑到污水站将她的摩托车骑到水库,最后驾车离开。此后,当地一家饭店的老板报了警,但已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8月7日,身在江苏打工的曹义接到老家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杏子派出所电话,称其32岁的妻子陈某溺水身亡已送往殡仪馆,让他前往认尸。 8月10日,椒点视频消息,杏子铺镇镇长朱晓涛向记者介绍,10日上午,杏子派出所工作人员称:目前双峰县公安局正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事发时岸上有20多个村民正在乘凉,陈某在事发前两天都在游泳,并不是不会游泳,之所以事发后刘某勇等人制造假象,是因为慌了。陈林(陈某的二姐)说:刘某勇称与陈某认识是源于去年,因修高速陈某家的水井被污染一事。曹义和陈林均向记者表示:陈某不会游泳。 8月10日,双峰县融媒体中心发布消息,8月6日19时许,双峰县杏子铺镇发生一女子在水库游泳溺亡。事情发生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政法、公安、纪检监察、乡镇等组成的调查组,依法依规开展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8月11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曹某,他称不愿再接受采访,并称政府已经积极介入处理此事。曹某称,该事件是否涉及刑事案件,目前公安并未给出结论。极目新闻记者询问杏子铺镇政府工作人员,涉事三名干部是否还在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回复:“现在没在镇政府上班了,应该是控制的。”双峰县公安局及辖区派出所均未透露案件详情,县委宣传部则表示,案件调查清楚之后会及时进行公布。 8月11日,双峰县政府办工作人员告诉九派新闻,陈某的初检结果为意外溺水身亡,身上穿着自带的泳衣。工作人员说,水库很深,一般人都不会去那边游泳,“可能是他们没有安全意识。”事发时,3名镇干部未发现女子溺水,后来才发觉,便报了警。镇干部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后,便有蓝天救援队队员前往事发水库救援,将尸体打捞上来。工作人员表示,县政府已经对陈某家属展开安抚工作,家属情绪比较激动。“现在他们(死者家属)还在调解,目前还没调解成功。二、舆情传播 1、舆情传播走势分析 据优讯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8月16日,“湖南女子夜泳溺亡”的事件总共报道量4109条。由上图可知,舆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8月6日至8月9日,该阶段,虽然舆情已经发生,但是网上几乎没有关于该消息的报道,舆情处于潜伏状态,随时有引爆网络的可能。第二阶段:8月10日至8月11日,该阶段,杏子铺镇政府、双峰县公安局等陆续通过椒点视频、上游新闻、九派新闻、极目新闻等媒体公开此事,舆情开始迅速传播开来。双峰县融媒体中心也适时公布案件进展,各媒体纷纷对报道新闻进行转载或从不同角度对舆情进行解读。期间,相关媒体在微博上组织话题,进一步推升舆情热度。如上游新闻主持话题#湖南一女子与镇干部水库游泳溺亡#(阅读量2.6亿、讨论量5185、互动量12.2万)、#相约游泳女子溺亡镇干部制造假象逃离#(阅读量2772.4万、讨论量1686、互动量8.7万),头条新闻组织话题#官方回应女子与镇干部夜泳溺亡#(阅读量4155万、讨论量470、互动量2.1万)等等。各类媒体的报道和微博话题的推动,导致舆情量增加迅猛,并在8月11日达到峰值。第三阶段:8月11日至8月16日,舆情在快速下降之后进入平缓阶段。8月14日,相关自媒体继续对该案件的相关疑点进行探讨,导致舆情出现微小上浮。2、舆情传播渠道分析此次事件当中,新浪微博依然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相关信息量为2717条,占比66.11%,居于首位;网络第二,传播量557条,占比13.55%;微信第三,传播量389条,占比9.47%;客户端第四,传播量303条,占比7.37%;其他如视频、论坛、广播、报刊等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也有少量报道。三、舆论观点 (一)网友吃瓜心态明显,调侃、打趣的讨论充斥整个评论区对于此事,网友大多报以打趣的态度,认为“信息量有点大”,有相当一部分网友批评女子玩心太大,反送了卿卿性命。不过,在一片调侃氛围当中,也有网友保持了理性,认为“把钥匙和手机扔水里”有消灭证据的嫌疑,应该深挖严查等。 (二)媒体热评、律师和大V观点1、媒体期待调查结果#长江评论说热点#|女子与镇干部夜泳溺亡:一场蹊跷待查的事故】基层干部的职责是要关心留守妇女儿童,也可以正大光明参加体育活动,但像这样相约夜泳,是不是正常的关心帮助?这个事件里头,时间、地点、参加者,都显得异样的,实在让人费解,且让我们静待调查结果吧。极目锐评|双峰溺亡案家属称女子不会游泳,疑点重重当调查清楚。此前媒体报道,湖南三名男性镇干部和一位女性夜间在水库游泳,女性溺亡,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现在,死者陈女士家属称,“女子并不会游泳”,更是让案情疑点重重。已婚镇干部刘某勇为何不避嫌约已婚女性水库游泳,难道不怕群众议论吗?女性溺水后,三名镇干部为什么不施救、不报警?是恐慌下的非理性行为,还是因为有别的原因?就算是非理性的慌乱行为,那为什么还记得将陈女士的摩托车钥匙和手机都扔进了水里?这似乎是想掩饰什么。2、律师认为逃跑者涉嫌伪造证据对于此事,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姚坤称:若三明男子邀约死者游泳,那么,这四人应互负安全保障义务。女子溺水时,其他三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到救助义务。若该三人应尽但未尽救助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此外,事发后三名男子的行为,有伪造事故现场、妨碍侦查的嫌疑。该行为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一旦查证属实将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若女子溺亡事宜被认定为刑事案件,该行为可能涉嫌伪证罪,将面临刑事处罚。此外,姚坤律师分析,若存在该三名男子有意设局,致使女子溺亡的情况,此事件将转化为刑事案件,这三人已涉嫌犯罪,或构成故意杀人罪。3、大V表示疑点太多粉丝量(409.2万)粉丝量(145.9万)粉丝量(92.2万)粉丝量(43万)粉丝量(826.3万)粉丝量(467.7万) 此外,评论当中,更多疑似细节如“女子主动约的男子”等消息被网友挖出,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四、舆情观察 (一)案件过程疑点重重,各种新闻报道搅动整个舆论场综合媒体的报道和县政府官方信息发布情况,到目前为止,整个案件疑点重重,各方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不免会引发舆论质疑。如女子陈某和镇干部夜泳到底是谁约的谁?女子出门前为啥要对婆婆撒谎?为啥要晚上去游泳?发现女子溺水为什么不施救?镇干部刘某勇为什么要将女子钥匙和手机扔到水里,是想掩盖什么?女子陈某是否会游泳?到底是谁报的警?如此等等,太多疑问需要澄清。这些疑问都是当前舆论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地部门需要解开的谜题。(二)公众吃瓜心态明显,谨防舆情失控造成二次冲击“女子”、“丈夫在外打工”、“和镇干部夜泳溺亡”等敏感词汇给足了舆论想象的空间,令网友脑洞大开,各种打趣、揶揄、调侃的话语充斥整个舆论场。网友吃瓜的心态使得舆情的严肃性下降,对于案件真相的讨论逐渐失序。镇干部的作风问题和溺亡女子的妇德问题逐渐成为舆论批判的另一个焦点内容。同时,舆情混乱的状况也让各方心中极为敏感,任何对案件疑问的回答和公布都可能造成舆情再度升温,加剧各方恐慌心理。当前,对于双峰县政府来说,在真相未明之前,需紧闭各方口实,不可贸然接受媒体采访,以免造成不实报道传播,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如镇干部刘某勇妻子披露称是女子主动约其丈夫的,这容易引发舆论对女子形成批判浪潮,让受害者家属心中的悲痛雪上加霜,如果家属因此闹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需引起重视。(三)加快案件破解 加强纪律作风整顿当前,摆在双峰县政府面前的各种疑问重重,需要一一破解。综合来看,双峰县政府应对重要证据进行搜集,加快案件的破解,并如实公布案件真相,给家属一个满意的交代,平息舆论质疑。此外,该案件也暴露出当地干部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作风不良、纪律松弛、责任感缺乏等等,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机关加强纪律作风整顿,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严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深度剖析
查看详情→
“女子200多网购却被花呗扣款3千多”事件分析
2023-08-11
4860
一、事件概述 7月7日,付女士花249.2元网购了一件衬衫,并用支付宝的花呗进行了支付。7月31日,因衬衫缺货,卖家将249.2元全额退还给了付女士。然而,花呗账单显示当初购买衬衫时实际被扣款3363.67元。也就是说,除了已退还的249.2元,她还有3114.47元不翼而飞。随后,她多次联系支付宝客服并已报警。 8月8日,@农民频道对#女子2百多网购却被花呗扣款3千多#一事进行了报道。 8月9日凌晨,@花呗发布微博,回应称“多笔订单合并支付,总额共计三千多元”。此外,付女士告诉记者,在引起媒体关注后,花呗客服8月8日晚与她取得了联系,终于将相关款项做出了详细说明。与此同时,花呗客服也对9天来给付女士带来的困扰表达了歉意。 该起“乌龙”事件引发网友热议。8月8日,“网购2百多却扣款3千多?花呗回应”“女子网购遭花呗多扣款3千多”等报道稳居百度、新浪微博、抖音等热搜榜,且在微博形成#花呗回应女子网购2百多却被扣款3千多#(阅读量3.5亿,评论5263次,互动量18.5万,原创量2021篇)、#女子2百多网购却被花呗扣款3千多#(阅读量2.9亿,讨论量7382,互动量31.6万次,原创量2490)等热点话题。 二、传播状态 1、传播走势分析 截至8月10日9时,优讯监测到6178条相关信息。其中,网络553条,微博4765条,论坛1条,微信198条,客户端615条,视频46条。从传播走势来看,相关舆情热度在8月8日事件被曝光后急速升温,热度持续上升过程中,花呗9日凌晨发布的官方回应助推舆情出现波峰,舆情持续发酵,网民讨论增多,相关舆情在9日8时左右出现最高峰值,随后舆情热度下降,至10日相关舆情走势已趋于平缓。2、从信息发布来源来看,微博、网络、客户端是该事件的主要发布平台。 3、从相关新闻与评论词云图来看,“支付宝”“女士”“扣款”“三千多”等是该事件的主要关键字。 4、从话题意见倾向来看,敏感信息占比0.79%。 三、大V观点 1、质疑@农民频道媒体素养@大风吹奏(粉丝23.1万):一点破事都能上新闻,除了当事人的问题,媒体记者一丁点核实能力没有吗?视频截图里购物名称与付款名称不一致,249.2对应的是“杰尼@ 夏款衬衫!男款 ”,而3000多对应的是“微店— 【临期巨折清仓!!”。如此低级的问题发现不了吗?我看是为了流量故意当瞎子。 2、质疑女子炒作@杭州金融女民工(粉丝61.6万):我非常好奇当事女子几岁,如果是50岁以上的阿姨,其实还情有可原,对电子支付半熟不熟的,也不会查流水对账,一看钱不对一着急,确实很容易以为被套路了。但解决问题的渠道真的太多了,找自己子女帮忙看一下,或者找身边的年轻同事帮忙核一下,再不行找最近的银行网点的985硕士桂圆免费帮忙看一下,都不至于要闹到上新闻。与这位女子的消费复杂程度相比,我更好奇就这点事儿要闹到找记者、记者还真给上了新闻热搜的整个过程,中间难道真的没有一个会用支付宝、看得懂中文、能用中文进行沟通的正常人吗? 四、网民意见 此次舆情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网友多指责曝光事件媒体不经核实就肆意片面传播消息的不负责行为,并试图还原事件原貌等(约占70%),亦有不少网友吐槽涉事女子故弄玄虚博眼球(约占20%),部分网友爆料@农民频道黑历史以及发表其他观点(约占10%)。 五、舆情建议 梳理可见,此次舆情事件系因“片面报道”引发,@农民频道在对“女子2百多网购却被花呗扣款3千多”事件进行报道时,并未事先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亦未能报道事件全貌,因报道中提及多个敏感词,事件在曝光后传播范围甚广,据统计,该事件在各大网络平台形成的热点话题皆出现霸榜现象,在榜时间均长达10小时之久。即便在花呗予以官方澄清后,舆情热度仍不减。在事件持续发酵近一天的时间后,花呗8月9日凌晨发声澄清,还原事件原貌,虽然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但仍对企业形象造成了损害。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个事件传播过程中多有蹊跷之处,微博大V@张洲:这个农民频道挺有意思。有个女的托它曝光支付宝花呗多扣10倍钱,于是嘛,它就曝光了,然后支付宝就回应“没有多扣,是她买了不少东西合并付款,她只退了一件”,农民频道看到了花呗的解释,然后勇敢的把那条置顶了。 且有网友发现,@农民频道员工疑似在该事件评论区“引导”舆论走向: 本次舆情迅速被“炒热”的真相不得而知,但在人人都为传声筒的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新媒体模式兴起,且该领域尚未能形成一套清晰完善的标准和规范,监管的缺失以及低门槛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舆论场信息与谣言混杂,在企业形象越来越重要的当下,企业需要加强舆情监测,提早舆情预警,将负面舆情危害降到最低。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舆情深度剖析
查看详情→
郑州教育局官员爆粗口要求撤留言事件分析
2023-07-25
4226
近日,郑州教育局官员爆粗口怼记者的新闻受到全网关注。事件发生以后,郑州教育局对该官员做出了严厉批评。以下是舆情发展脉络:7月16日,顶端新闻爆料称多名群众通过其“我想@领导”问政平台向郑州市教育部门投诉:暑假期间,朋友圈里到处充斥着贩卖中小学学位的信息,声称低于分数线也能录取。7月17日,郑州市教育局宣传外事处处长闫曦致电顶端新闻记者,要求撤下群众留言,并爆粗口,“那是不是说MLGB(骂人粗话)了就不放了?”“初中和小学招生阶段,类似信息不要放出来”。消息爆出,引发舆论争议声不断,郑州教育局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7月18日,郑州市教育局通过顶端新闻发布《关于谨防招生诈骗的公告》,文中称:郑州市教育局已经关注到此类问题,并已联合相关部门对此类虚假信息进行收集,一旦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7月17日,我局工作人员在与顶端新闻记者就群众投诉问题进行沟通时,使用不当语言,给记者朋友造成伤害。事情发生后,我局立即对该同志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进行处理。在此,郑州市教育局感谢顶端新闻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并向顶端新闻记者朋友表示深深的道歉。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不断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善待媒体,积极配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 舆情传播效应 1、教育局积极回应,舆情在上升之后迅速下降截止7月19日,媒体报道“郑州教育局官员爆粗口要求撤留言”的新闻共计1001条。从上图不难看出,在舆情发生的7月16日至7月17日,舆情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舆论尚处于酝酿阶段;7月17日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该舆情,舆情量不断攀升,至7月18日,郑州市教育局不得不对此事做出回应,这导致舆情攀至顶峰;7月18日之后,舆情呈现下降趋势。2、微博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其次是网络媒体 3、群众留言、顶端、教育局等成为媒体报道的高频词 梳理发现,事件发生以后,“群众”、“学托”、“教育局”、“顶端”、“郑州市”、“记者”、“留言”、“处长”、“乱象”、“脏话”、“学位”、“学生”、“招生”等词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当中,成为舆论关注较多的词语。舆论反馈 1、媒体报道观点 上游新闻:郑州教育局不正视“学托”乱象反而爆粗口,媒体评论:是能力作风问题(转自顶端快评丨不正视老百姓诉求却说“MLGB”,郑州教育局为民服务的态度得改,注:原文删除)。文中称:既然教育部门“看不到”学托横行,老百姓自然很乐意去帮他们看到。在朋友圈中发现这些现象,及时通过媒体平台反馈,合规、合理、合法、合情,更是打击违法行为的有效手段。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发现问题的人”。通常出现这种逻辑,背后都能折射出主管部门不作为,只会让大家觉得他们在刻意隐瞒着什么,甚至会有人觉得他们在充当“学托”的“保护伞”。只能说无法解决“学托”问题,说明能力不足。不正视老百姓诉求并爆粗口,是作风问题。把教育大事交给一些能力作风都有问题的人,乱象频出也就见怪不怪了。归根到底,“学托”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吗?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在招生中做到基本的公平、公开,让“潜规则”失去滋生土壤,“学托”们还会有市场吗?恐怕在“学托”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让一些人舍不得打击。 自媒体百家号-童知源 荒唐!郑州群众反映“学托”泛滥却被教育局要求撤下留言:客观上来讲,类似的事情绝对不仅仅发生在郑州,很多地方可能都是如此;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如果将教育做成了一门生意,久而久之,那将会成为国家的悲哀,民族的不幸。在这里,也希望当地的教育部门能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网易 群众反馈学托泛滥,教育局官员爆粗口要求删留言,强硬态度惹众怒:好形象是做出来的,并非营造出来的,教育部门更应懂得这个道理。教育局官员的举动着实让人看不下去,或许从他的职责来说,确实需要宣传积极正能量的事情,要解决负面舆论,维护教育部门的形象,但是好形象理应是有口皆碑的,而不是靠捂嘴打造出来的。现代教育不断强调公平性,而这种贩卖学位的行为就是有违公平的,教育部门理应重拳出击,而不是光想着拿老百姓开刀,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否则要反馈渠道又有何用?在笔者看来,不管这位宣传处长究竟是怎么想的,但这种态度绝非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希望他能够自我反思,同时对于贩卖学位现象进行整顿,千万别寒了家长的心。 2、网友对此事的看法 教育局未回应之前:多数网友认为该类事件很普遍,自己本地就有,已经不是秘密;一些网友对顶端新闻敢于“硬刚”教育官员的行为点赞,表示这样的媒体不多了;还有网友认为应该撤除该官员的职务,整顿教育部门等。 1.网友对媒体的“硬刚”点赞小趋势199803:给顶端新闻点赞。细心de科兹莫_冰菁:敢于硬钢本地的官,这个媒体可以关注!!凤凰网友:为刚正不阿的媒体及记者点赞!凤凰网友:顶端新闻好样的!神采飞扬的保拉_水理:赞,媒体必须的得有几根硬骨头,不然社会的正气都没了。 2.多数网友认为该类事件太普遍百度网友1a644af:是真实存在的,汕头市,上小学,中学亦很多。卞代秋uf:在宁波这边外地小孩想上公立小学没几万是不行的yy有因必有果wz:没有供应那有需求!恶性循环腾讯网友:哪个人的微信里没有几个这样的人?猪儿虫:确实,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突然:在郑州很正常 我家小孩就遇到过凤凰网友X49x5Ou:郑州学托确实非常泛滥,手机私聊人广告不断推介,这一定是里应外合的结果,有相当的市场。康桑哈密达达:吉林更是满朋友圈的招生名额曜:抖音上全是贩卖学位的广告,电话也多,成都也遍地都是 3.一些网友表示应该加强整顿kikileibest_100:教科研需要一场整风用户7rvjd4sdgc:先把他撤了!不像党的干部!王泽龙201904:贩卖学位的事教育局必须得管,法定职责。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应该加强管理倔强的青春: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占据重要岗位,不谋其政,这对整个社会是危害最大的。用户7a7g70w:这个闫曦素质这么低是怎么走上领导岗位的?又是谁举荐的?难道不该双双追责吗?用户tbd1joa:教育一旦腐败,国家将会产生动荡不安的,必须严厉打击教育腐败,历朝历代都对教育腐败严惩不贷的凤凰网友q3tH9E7:一但查出,就会搞出一窜贪官自然害怕。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认为报道不能改变什么“一篇报道不足以改变什么!”、“坑声有用吗,有些人有钱就是想买进好一点的、方便的学校,有梦想就有交易存在,已经很普通了,根本没人管”。 教育局回应之后,网友开始关注对当事人的处理,并表示应该不仅仅是“脏话的问题”,“应该要查查他为啥那么激动”等。舆情总结 群众通过问政平台反映贩卖学位的问题,作为主管方的教育部门理应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相关问题。而郑州教育局官员反而爆粗口怒怼记者,对群众留言置之不理,这当然会引发媒体和网民的一致谴责。所幸的是,郑州教育局在知悉该事件后,迅速对涉事官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和处理,并对媒体顶端新闻进行了道歉。郑州教育局的及时处置和回应,使得舆情大幅走弱,热度不断降低。 然而,该事件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围绕该事件的讨论似乎并没有结束。因为媒体和网民都只是看到对涉事官员的处置,“贩卖学位”的事件究竟如何,有多严重?会不会影响当前中招等,都需要打个问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贩卖学位”的事件已经得到了证实,这在郑州教育局对此事的回应当中就能看到,其公告显示“往年,也常接到郑州市一些家长上当受骗的投诉”。这就需要郑州教育局加大力度关注该类事件。 当前,正值中招的关键时期,各种招生信息眼花缭乱,“贩卖学位”的违法犯罪行为大行其道。此时,是最容易诱发舆情事件的敏感期。而一旦发生与学位买卖有关的事件,教育部门肯定难辞其咎。这就需要包括郑州教育局在内的各级教育部门对该类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联合公安等部门主动出手打击买卖学位的违法犯罪行为,办成几件大案要案,震慑犯罪分子,给家长和学生创造一个安心放心的报录环境,维护教育部门在当地的公信力。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查看详情→
舆论质疑学校回应“和稀泥”,警惕事件陷入“罗生门”
2023-06-15
3619
6月10日晚上,一段“男生反对校园霸凌为弱势女生仗义执言,遭三女生围追堵骂的视频”冲上了热搜!有网友爆料到视频中的学生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生。6月11日13时,自媒体“白鹿视频”发文称,高校回应网传学生争执事件:公安机关已介入正在调查取证。6月11日15时17分,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称,学院正在配合公安机关依法调查!一、 舆情传播1.校方回应点燃公众不满情绪引爆网络据优讯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本次事件传播声量趋势图如下所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事件于10日开始发酵;11日开始快速发酵,热度快速攀升。 11日下午13时,学院教师通过媒体作出首次回应,整体关注度较低;15时,学院通过官方微信号正式发布通告作出回应,但由于通报的调查结果与舆论聚焦的“校园霸凌”话题偏离,把冲突定性为“学生矛盾”,引发舆论不满,舆情数据量迅速攀升,达到监测期内峰值。新浪微博平台,形成#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发布情况通报#(阅读量7.6亿,讨论3.5万)、#警方正调查网传男生制止霸凌遭辱骂#(阅读量1.2亿,讨论9713)等话题。12日-13日,随着本次事件中,警方已介入,以及网络“大叔未偷拍仍遭四川大学女生曝光”、“杭州师范大学女生骂男生变态后称认错人”等涉高校学生热点事件转移部分公众“焦点”,舆情逐步趋于平息。2.新浪微博成为公众发表观点和发泄情绪的主要集散地3.学校名称成为舆情传播中的高频次,对学校声誉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二、 媒体聚焦校园霸凌,呼吁拿出真相回应公众中国妇女报:每个人都应拒做校园霸凌“旁观者”观点:在反校园霸凌中,除严格防范学生成为施害者、帮凶外,倡导每一个目睹者都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同样重要。如果该视频中“男生制止校园霸凌遭同学辱骂围堵”的叙述是事实,那么这名男生的做法无疑将为这名被欺负的女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出口及强大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激发她后续采取举报,向老师、家人倾诉等方法的勇气。成都商报:制止校园霸凌反遭辱骂围堵?期待拿真相服众观点:网络舆论的一大缺陷,也是容易先入为主,最先爆料的人容易取得更多信任,但这种缺陷是可以通过客观公正的调查予以补正的——只要学校和警方拿出翔实证据,对诸多疑点一一回应清楚,谁是谁非不难有公论。 三、 网民整体负面情绪强烈,质疑学校通报内容用词不当、学校“和稀泥”高赞评论截图(新浪微博)四、 舆情点评:官方回应及时、回应内容有待改进,警惕后续回应陷入“罗生门”综合来看,该事件发生于高考刚结束,且与当下“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事件”“四川大学女研究生污蔑大叔偷拍”等涉高校热门事件相接,且事件中包含“高校”“校园霸凌”“女生”“政法”等高敏因素。因此,相关事件一经发酵,必然在网络平台引爆舆论。同时,相关舆情中涉事女生“前后态度”的反差,通过视频形式直观的呈现于公众,放大网络舆论对爆料者的同情以及对涉事学生的不满等情绪,“要求对涉事女生作出处罚”成为舆论当下的主要诉求。但学校官方回应,明显与舆论诉求呈现出“错位”,进而引发舆论不满、舆情热度攀升。目前,受其他热点事件影响及警方介入调查,相关舆情热度趋于低位,舆情传播处于“等待调查结果”的空档期。但由于本次学校回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爆料者视频内容被删除、学校官方通报评论区精选评论,给予公众学校“和稀泥”“息事宁人”的处置态度,相关舆情仍存在极大的舆情风险。一旦后续调查结果中未能通过完整的逻辑、事实证明“未存在校园霸凌”,公众将结合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特殊性,质疑公安部门调查的真实性,使本次事件彻底陷入“罗生门”,对学校及警方形成长期的舆情压力。甚至对学校招生工作造成影响。 现针对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回应作出点评:1. 未明确表明态度:本次舆情回应中通篇强调调查结果,并未展现学校针对本次事件的处置态度,给人以“和稀泥”“急于平息”的态度。2. 急于定性:相关舆情传播过程中,爆料者已表明“三名女生多次霸凌”等内容,且视频画面中明确存在女生表述出侮辱性、粗俗言论,学校通报中仍表述出“言语冲突”“学校对霸凌持零容忍态度”“严防此类事件发生”,将事件定性为“言语冲突”,与舆情内容及公众情感相违背。3. 用词不当:通报内容中,将爆料者(男生)表述为“涉事学生”,易引发公众误解。4. 通报内容表述不清晰:内容中分别用同学许某、李某、张某表述,并表示张某等人报警,公众未能明确具体报警人,易被误解为施暴者。依据上述表述,可草拟一份通知,供参考:样例: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
热点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指鼠为鸭”事件谜团重重 多方公信力临考
2023-06-09
3305
一、事件概述 6月1日下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在校学生发布视频称,其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时,疑似吃到一颗“老鼠头”。因关乎到“舌尖上的安全”,视频曝光后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6月3日晚,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就“学校食堂饭菜中吃出老鼠头”事件做出正面回应称: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通报还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到该校开展调查,问询学校工作人员、食堂负责人、当事学生及相关知情人,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校方回应如图: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疑似控评被曝光:6月3日,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发布的报道,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6月4日,据央广网报道,南昌市高新区市监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并公布结果。 6月6日,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被推向舆论漩涡,有不少网友质疑其做为校区餐饮公司的质量把控问题。对此,该公司在其社交账号发布一则声明,称“江西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媒体传播,经调查该事件涉及的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瑶湖校区),该校区餐饮公司是中快餐厅,与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无关。 6月7日上午,江西省教育厅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相关处室已经介入该事件。 截至6月8日,相关舆情仍在持续发酵中。 二、传播情况从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获悉,截止到6月8日,关于“指鼠为鸭”的信息共计12827条,其中,报刊9条,网络2015条,微博7853条,论坛62条,博客1条,微信1304条,客户端1382条,广播6条,视频195条。微博形成#高校鼠头事件涉事窗口几乎没人去吃饭#(阅读3.1亿,评论4890次)、#动物专家称争议鸭脖大概率为鼠头#(阅读1.4亿,评论7134次)、#市监局回应反复对比确认是鸭脖#(阅读2.2亿,评论1.3万次)、#争议鸭脖已送检#(阅读1731.4万,评论1094次)、#高校食堂疑吃出鼠头后老师教学生控评#(阅读740.3万,评论378次)、#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阅读3.6亿,评论1.2万次)、#鼠鼠我鸭#(阅读1.9亿,讨论1.3万次)#曝吃出疑似老鼠头高校让学生网络控评#(阅读20.5万,评论2次)#鼠头鸭脖食堂意见反馈群曝光#(阅读44.7万,评论23次)#鼠头鸭脖食堂每个月都有大量投诉#(阅读5.1万,评论10次)等多个热点话题。同时,相关话题在百度、头条等平台也登上热搜榜。 (1)舆情走势 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6月8日15时,“指鼠为鸭”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2827条。6月3日,涉事校方回应后,相关舆情迅速升温,伴随着多个部门的介入以及网友持续曝光事件内幕等,推动舆情于6月6日达到监测期峰值,而后舆情热度回落,但关注度仍较高。(2)媒体占比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微博平台,占比61.22%;网络平台占比15.65%;客户端平台占比10.77%;微信平台占比10.17%;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小视频、视频、论坛等。 (3)热词分布图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食堂”“老鼠”“学生”“鸭脖子”等词语为核心传播词汇。 三、舆论观点 (1)媒体观点 南方周末:近日,江西一高校食堂吃出“疑似鼠头”事件持续引起热议。尽管学校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都回应称疑似鼠头其实是“鸭脖”,但这一回应并没有消除广大网民的疑虑。检测结果要想服众,应该把整个送检和检验环节都置于监督之下,确保检测的是同一个物品。而且应该请中立的第三方进行检测。没有事发和当时处置过程的录像,没有对“异物”本身的检测结果和检测过程,只凭一纸通报和官员的口头“对比确认”,显然难以让公众相信“疑似鼠头”就是鸭脖。这个“异物”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并不难鉴定。关键在于,要让公众相信鉴定结果,这家高校和相关方面应该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 侠客岛:互联网时代,沟通早已变成双向的事情。碰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舆情,若回应还是原来“下结论”式的老套路,那碰壁民意是一定的。岛妹在网上看到一个评论,用到这里再合适不过:我愿意相信这是鸭脖,但是你应该用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我。这句话,值得涉事的有关部门思考。 南方都市报:等一等专业检测结果,这是对当事双方都负责任的态度。一边是“食品安全大于天”,一边经营商户的市场信誉也需要一个说法,不能因为各方有些多此一举的灭火操作,反倒把水搅浑了。互联网时代的热点讨论,必然需要涉事机构的及时回应,但也完全不需要有些部门慌不择路的添油加醋,这可能只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既然出现纠纷,就应该引入专业检测,在此之前最好谨言慎行,不用高效地让当事人撤回疑问,也不必没有结论却非要强求一个“初步判定”。 华龙网:这个事件最初引发关注的是视频画面,给网友带来的首先是视觉冲击。而检测结果并没有就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解析,只是单向输出检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最终可能会陷入说真话也无人相信的窘境。 齐鲁晚报:校方的情况通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不少人看到情况通报反而越发“不淡定”了,指责这个通报“指鼠为鸭”。如果为了一个无意之失,去捏造事实,欺骗舆论和监管部门,后果极为严重,稍有理智的人和单位都不会去做以大博小的造假。况且,参与此事调查的既有当事人和同学,还有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这个几乎没有利益交集的一群人,又怎么会默契地严守造假机密。 (2)网民观点 此次舆情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质疑爆料学生被施加压力才做出后续澄清(约占30%),部分网友质疑学校的“初步认定”结果(约占50%),部分网友呼吁相信学校结论,且认为出面澄清各部门没必要联合歪曲事实(约占10%),网友发表其他观点占比约10%。 @d3oi01O9:解决问题最厉害的招数永远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要急急急:学生:是老鼠头。学校:是不是鸭脖要不要毕业证?学生:对,没错就是鸭脖。@暴躁的火鸡头:我就说是吧,不能光信网上的一面之词,这回人家当事人都反复核实了,虚惊一场。那个头要说像也不是像老鼠,像狗头啊。@-逆时针的钟:你自己信吗@鱼香肉丝加一碗大大大大大米饭:说真的实在难以信服@EXYHmm:我们学校原来火锅粉吃出老鼠 开始还不是直接压 后来发了贴吧 才引起市卫检查 为啥压 因为食堂有校长股份@DPWGTPAGJM:我相信百分之80的人都吃过老鼠肉,只是不知道而已 四、研判及建议 因涉及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相关事件一经曝光随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传播范围甚广,且影响力大,多个官方部门牵涉其中,相关舆情持续发酵,纵然多方回应灭火,但舆论热度仍居高不下,网友质疑声浪不断。 梳理可见,舆情事件发生后,涉事学校迅速回应,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调查结果,强调“事实真相”,但舆论并不买账。舆情处置过程中,涉事学校与多个管理部门虽然做到了及时快速表态,表明观点立场,但仍存在诸多缺点。 第一,学校在发布通告的过程中,并未采取初次表态着重表明态度的策略,而是直接宣布调查结果,对事件予以定性,且并未展示调查过程,也未出具权威调查报告,难以令舆论信服。 第二,回应过程中并未切中舆情关注要害,细节缺失。学生爆料中的“牙齿”“胡须”“毛发”等视觉呈现究竟为何物的舆论关注焦点被学校忽略,只是单纯强调“食物确系鸭脖”的结论,避重就轻,未能提供与爆料画面相匹配的信息量,导致学校通报收效甚微,且再次激化新的舆论质疑。 第三,学校在没有完整调查链条的情况下,再度被曝光“让学生网络控评”,舆情处置程序的本末倒置,再次强化了外界对食物即“鼠头”的揣测,同时也无形中降低了学校的发言的公信力,也降低了相关部门后续的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第四,此次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外界追问远未停止,6月8日,“到底是鼠是鸭不应该这么难查”再度登上热搜,在网络短视频时代,涉事主体应及时转变舆情处置观念,随时代而动,要善于利用最新传播形式回应外界质疑,如本次事件涉事学校应固定证据,将核实全程用视频或照片的形式来公之于众,让舆论因“眼见为实”而平息,避免衍生次生舆情灾害。 第五,截至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舆情关注点分散式爆发,舆情走势仍会出现动荡,如6月8日,“鼠头鸭脖食堂每个月都有大量投诉”负面舆情再被曝光,面对舆情发展态势,涉事学校应及时予以回应,回应社会关切,整顿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加强日常管理,从根源上上切断负面舆情滋生等。
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热点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热点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南宁天价停车费事件舆情研究
2023-05-26
2487
一、舆情综述2023年5月18日——5月26日,共搜集到“南宁天价停车费事件”相关数据共计227121条,其中客户端134531条,微博35343条,短视频35186条,网络媒体12547条,微信公众号8222条,论坛1292条。二、事件经过5月18日广西南宁道路停车一天收费上百元被吐槽登上热搜,舆论关注度持续增加;当日晚上,南宁物价局发布公告称“由政府进行定价,至于制定标准目前不便回复”,网友吐槽:13个小时30分钟,需要缴纳的停车费高达102元。5月19日网络爆料“南宁多位市民欠停车费超万元,法院与特定企业合作催收”网友称南宁市为“慧泊市”,一“慧泊市”登上热搜,引发媒体热议。羊城晚报以《正视“慧泊市”戏谑背后的民生诉求》为题进行报道中国经济网等主流媒体进行转载。报道称:这些夸张的戏谑,背后有着真实的民生诉求。南宁人苦“慧泊”久矣,“城”以民而成“市”,城市管理离不开“以民为本”这个根本。5月20日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文浩为组长的工作组,赴南宁市对此事进行调查;高院经审查认为,青秀区法院与特定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5月19日,已责成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法院与慧泊公司解除了《合作备忘录》。5月21日广西南宁通报法院与企业合作收费:5人被停职。报道称:《合作备忘录》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暴露出南宁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存在法治意识不强、履职不当等问题。5人予以停职检查。 5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农生文深入南宁市部分路段就路内停车泊位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召开南宁市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的公告;南宁公交集团接管慧泊公司城市道路停车泊位运营管理业务;南宁高额停车费涉事公司客服称“无权定价只负责收费”;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停止运营、停业整顿。 5月23日南宁开通3种渠道广泛征集道路停车位收费意见建议;南宁市长鞠躬道歉:深感不安和自责;南宁采取过渡性措施,即日起,调整南宁城市道路停车位免费停放时间,从原来的15分钟内免费,延长到30分钟;取消划定的非机动车保管服务费,由此产生的费用,由政府承担;网传“南宁慧泊公司贷款72亿”。 5月24日南宁市长即赴一线调研:迅速落实惠民措施;人民网评慧泊天价停车费事件:天价停车收费事件还有疑问待解。三、舆情解析“停车”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管理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以及市民共同努力来解决,但是“企业”将市民当成了“羔羊”进行“屠宰”,所以“天价停车费”事件迟早会引爆网络。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在“天价停车费”引爆网络后,应加强对停车服务企业的监管,保障市民权益。但是在第一时间南宁物价局回应:由政府进行定价,至于制定标准目前不便回复。这一句“不便回复”从“开局”就丢掉了舆论话语权。整体看此次舆情事件,属于典型的由于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因为内部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给事态带来新的、更复杂的舆情危机,从而生成的次生舆情。整体过程上看,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场的特点没有做出清晰的研判,没有对舆论话语权进行绝对的掌控,没有重视舆论引导,导致各自媒体平台形成新的舆论场造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舆论氛围。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分析
舆情深度剖析
查看详情→
蜜雪冰城应该给谁一个交代?
2023-05-12
1406
广东汕头的一家蜜雪冰城门店因一名顾客称在饮品中发现大蟑螂而引起了公众关注。据报道,该女顾客在5月3日前往蜜雪冰城门店购买饮品,不料喝出一只大蟑螂,引起了她的强烈不满和抗议。顾客表示,最初店家不承认是他们的问题,但在她的要求下,店家调出了监控录像,确认了是自己门店存在卫生问题。随后店家称,目前正在核查,出于部分原因不方便多说,核查完成后会给顾客交代。(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事件脉络:5月3日21时—5日17点,有关“蜜雪冰城蟑螂事件”的网络信息量1.4万条。5月3日21时左右,网友在抖音上自曝购买的蜜雪冰城饮品中出现蟑螂,但是并未引发舆论关注。5月4日17时,资讯大V“沸点视频”报道“女子称在蜜雪冰城中喝到活蟑螂店家:正在核查 后续会给顾客交代”。5月5日,微博话题“蜜雪冰城回应顾客在饮品中喝到大蟑螂”登上热搜,“新浪财经”“今日头条”等媒体、自媒体账号参与话题讨论,舆情热度达到峰值。网友观点:@城市之光:这么大一只蟑螂,难道工作人员选择性失明吗?@西成二哥:一开始蜜雪冰城还不承认,看了监控才承认?我觉得蟑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店家的态度。@雷征宇:呼吁有关部门对蜜雪冰城所有门店进行核查。舆情小结:2023年3·15期间,有媒体报道,2022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暗访记者随机应聘进入江苏南京市的两家蜜雪冰城门店,发现其为了节约成本,频繁篡改食材有效期标签,使用应“废弃”食材。此外,还存在偷工减料、用工不签劳动合同、甚至连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也不需提供等问题,当时舆论并未对该事件做出过多的讨论,舆论对蜜雪冰城的包容度相当大,但是此次蜜雪冰城蟑螂事件“勇夺”热搜第一,引发大量媒体、自媒体下场评论,迫于压力,蜜雪冰城表示“目前正在核查,出于部分原因不方便多说,核查完成后会给顾客交代”。然而这么久了,蟑螂事件热度和关注度逐渐下降、评论区已经无人问津,从舆情处置的角度上看,蜜雪冰城的舆情应对策略“成功”的把蟑螂事件“熬死了”,看似成功的舆情策略是否会在将来有重大的舆情隐患?或许正应了那句“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然而舆论对蜜雪冰城的偏爱还能持续多久?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
企业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
热点舆情分析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
15
下一页
热门推荐
9月28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大同欺凌事件校方曾建议三年级以上住校
9月27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央媒称年龄不应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
9月26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大同通报未成年人欺凌事件调查情况
9月25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北京一火锅店销毁2吨临期羊蝎子
舆情研究①:网络舆情回应的重点
9月2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12306回应强制买长乘短
9月21日全网络舆情简报:月薪6000小伙为见女主播打赏9000万元
9月20日全网络舆情简报:李佳琦直播间评论区现状
9月19日全网络舆情简报:12306最多候补20个车次
9月18日全网络舆情简报:预制菜进校园有学生家长辞职送饭
9月15日全网络舆情简报:211女硕士遭杀猪盘两周被骗138万
9月14日全网络舆情简报:高空抛烟头烫伤4个月婴儿全楼测DNA
李佳琦事件引爆国货狂欢幕后
9月13日全网络舆情简报:4000万中央资金建3个项目竟全烂尾
优讯舆情百科 | 舆情应对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你可能还关注: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监测
全网络舆情简报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
企业舆情
社会热点分析
舆情应对
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简报
校园舆情
舆情监控
社会热点
教育舆情
舆情分析简报
舆情报告
政府舆情
舆情深度剖析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