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用
登 录
400 008 9039
首 页
产品与服务
监测平台
专业人工服务
移动APP
核心优势
数据全-响应快
高智能-信息准
用户多-口碑好
自主先进技术
优质合作伙伴
经典案例
政务类
企业类
舆情报告
舆情-深度剖析
行业-舆情百科
社会-热点全览
关于优讯
优讯简介
优讯新闻
联系我们
舆情报告
多维度全视角舆情分析报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
免费试用
汇总阅读:
"
银行舆情
"相关文章都在这儿了
关于中国银行批量冻结银行卡舆情分析
2022-08-12
57
近日,中国银行批量冻结长时间不交易或交易频繁的账户,导致出现微信提现失败、支付宝无法转账、账户状态显示冻结等问题,储户通过黑猫投诉、抖音、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密集投诉。8月9日上午,金融一线致电中国银行客服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具体情况,客户可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及银行卡前往银行线下网点,进行借记卡状态查询以及申诉工作。8月9日下午,中国银行深圳深圳湾支行工作人员回应,银行会批量冻结长时间不交易或交易频繁的账户针对电信诈骗,客户可去当地网点解冻。新浪微博形成 #中行回应部分用户提现失败#(阅读量1.1亿,讨论量2138条)等话题。 一、舆情传播分析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截至2022年8月10日9时,“中国银行批量冻结银行卡”事件相关舆情信息1781条。8月9日,相关舆情在中国银行客户与深圳湾支行工作人员回应后达到监测期内峰值。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主要分布在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1501条,占比84.28%;网络平台相关舆情声量为87条,占比4.88%;其他平台舆情声量分布依次为小视频、客户端、微信、视频等。 根据优讯舆情信息监测平台,本次舆情传播热词集中于中国银行、冻结、失败、提现、账户、诈骗等。 二、大V观点 微博大V“财入门”表示,电信诈骗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付了么?长时间不交易被冻结,交易频繁被冻结,要保持怎样的交易频率才比较安全呢? 微博大V“确认信号”表示,今天因为交易频繁就可以随意冻结借记卡,明天就可以因为开户名称不好听也给冻结了,权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三、网民观点1、网民吐槽中行无故冻结银行卡,典型一刀切行为@ 2022它清0:突然就被冻结我也是无语。@滑滑扁扁圆:中国银行你为啥莫名其妙冻结我银行卡??我身份证也没过期啊 无语死了 钱存你那是让你随便冻的吗@他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中国银行卡无故被冻结,居然没个说法,现在银行可以这样无法无天了吗?@木子予:贵行的风控模型也太差劲了,典型的一刀切,连客户的金融社保卡都不放过,肆意冻结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典型的给断卡行动抹黑 2、网民反映中行冻结银行卡未提前通知@鹿小垚er:提前都不短信通知,搞这么一大堆流程都没解冻。@木子:能否不要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把用户的金融社保卡冻结?@有啥好吃丶:不都收取的吗,只是其它银行没公告而已@加油加油你真棒:中国银行为毛没一点通知就直接把我的卡给冻结了啊。@ baos包砸:冻我也能理解,但好歹发个短信通知一下?银行卡被冻结,中国银行 3、网民认为中行银行卡解冻麻烦@他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中国银行这次要闹哪样?这样大批量冻结客户的银行卡,让老百姓跑断腿到营业厅解冻?这样摩擦老百姓来显示你们的高高在上?@知是迟迟:以后再不用中国银行的卡,无缘无故给我冻结,线下解冻人还超多,去了两三次没排上@盆栽生死树:建议以后都不要用中国银行的借记卡,里面有钱天天在用都给冻结了,还不给解冻。@可爱的咕噜咕噜汤:中国银行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冻结卡就算了,解冻麻烦的一批,提供各种证明,现在钱都不是自己的了吗。@ Raphael101:对中国银行真是特别无语,冻结我的银行卡都不通知我,直到我要还房贷转不进卡,打电话问客服才知道我的卡被冻结了,还得我亲自跑到深圳的开户行去解冻才行,这真是一点都不方便。 4、其他观点@一往无前钢笔Zx:只是要你们去银行做个实名认证,没有其他的,现在断卡行动。@糯米饭团cc:估计自己干了啥,触发保护机制了,去柜台可以解开取款。@四川的风雨:银行的核心价值是信用,发生这事可不应该。@代号-老鬼:安全感越来越差了@编吧31984:解决不了电信诈骗,就解决我们的银行卡吗 四、分析研判 今年以来,为防范电信诈骗、反洗钱风险,银行加大“断卡行动”力度。此次中国银行储户通过自媒体、黑猫投诉平台集中反映借记卡微信提现失败、支付宝无法转账、账户状态显示冻结等问题,引发媒体关注。随着中国银行客服与深圳湾支行相继发声,媒体以报道银行卡冻结原因以及如何解冻银行卡为主,舆论情绪由不满银行未提前告知转至吐槽线下网点解冻储户多、多次未成功解冻等服务问题。 综合舆情传播走势来看,8月5日,已有储户发声投诉中行银行卡冻结问题,相关舆情进入潜伏期;8月9日,媒体介入报道,并于新浪微博形成话题,舆情从潜伏期演化为爆发期。虽然中行于8月9日,先后两次通过媒体做出回应,有效控制舆情传播范围,降低负面影响。但根据舆情应对来看,如若中行在舆情潜伏期及时发现其征兆,并提前采取措施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则可避免可能造成的危害。 因此,银行在开展银行卡额度调整、睡眠账户监管等涉及储户资金、银行卡调整过程中,一是应充分保证储户知情权,做好官网公告、微信信息推送提前告知银行卡限额、冻结等措施范围与要求;二是研判调整引发的线下集中办理问题,如排队时间长、账户解冻慢等服务质量,防范舆情反弹;三是可增设线上验证渠道,节约储户出行、时间等解冻成本,提高储户满意度。
舆情分析报告
全媒体舆情监测
社会热点舆情
银行舆情
查看详情→
把握“时”机,银行不同舆情事件,如何有效做好舆论引导?-
2021-12-21
756
把握“时”机,银行不同舆情事件,如何有效做好舆论引导?-211221官网更新银行舆情类型各异,情况不同,应对方法也各不相同,不过,也能总结出共性,即做好以下两点:干好活和说好话;通俗来说就是解决舆情所反映问题和做好舆情引导。舆论引导,把握时机,才能赢得先机。面对舆论主体、舆论诉求和舆论环境的复杂多样,舆论引导需要时间、时机的有机结合。时间:争取在2小时黄金期,在初步了解舆情情况下,主动发声,以掌握舆情主导权,避免虚假信息滋生;时机:根据舆件事件性质、舆情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舆情事件类别不同,银行可采取相对应的引导方式,如:(1)金融市场突发事件,如金融犯罪案件、金融机构违规等,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考虑到部分信息确实会影响金融稳定,可以在引导时强调已经做出的补救以及取得的成效,给公众吃一剂定心丸。(2)产品业务缺陷,给客户造成财产安全上的损失,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银行都应当反思自身的缺陷,诚恳地向客户表达歉意,同时,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客户损失,维持自身的稳定运行,恢复客户信心。(3)服务缺失与行为失当,银行首先应当正视其存在的不足,向消费者和公众致歉,赔偿损失,同时,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强内部整改,并积极报道改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4)行业事件,单个银行机构应当和其他银行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形成联动,站在整个行业的视角上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分析,既不抹杀不足,又要取得消费者的谅解,最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寻求制度改革路径,改善现有状况。(5)外部侵害,针对媒体偏激解读报道,炒作监管处罚和司法信息公开信息,谣言或不实报道,授信或合作机构发生风险事件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学者通过权威媒体或行业头部自媒体发文纠偏。危机事件中,舆论在前24小时处于“非理性阶段”,早期的回应不宜直接讲晦涩的科学、冷酷的条文、繁琐的细节,而是先用好的态度表达,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从非理性中“破局”,随即再用理性的方式跟进回应、逐一阐述。事实、态度和措施是第一时间与公众沟通的三要素,事实的澄清、措施的汇报都是必要的,态度更是首要的。做好舆论引导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对舆情客户真实的了解之上,这就需要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以便全面快速地掌握舆情趋势,为有效舆情引导打好坚实基础。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专注舆情监测服务15年,拥有10余年银行舆情监测数据监测基础,能第一时间帮助客户发现舆情,并通过多样化舆情统计图表,帮助用户轻松了解舆情发展动态,现可免费申请试用哦!
企业舆情
网络舆情热点
金融舆情
舆情应对
舆情风险
银行舆情
舆情引导
查看详情→
中信银行泄露脱口秀演员池子隐私事件舆情简报
2020-08-24
3054
一、舆情概况 5月6日下午,脱口秀艺人“池子”(原名王越池)在微博曝光称,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虹口支行在未经授权、未经任何司法机关合法调查程序的情况下,将个人银行账户交易明细提供给与其发生经济纠纷的笑果文化,侵犯了个人隐私,并向笑果文化与中信银行发律师函。当日晚,中信银行回应媒体称,正在调查此事。 5月7日凌晨,中信银行对此致歉,称经核实该行员工未严格按规定办理,在笑果文化要求查询时提供了王先生的收款记录,同时称,该行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二、舆情传播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5月6日至13日,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共监测到全媒体信息32517条,5月6日爆料当晚,舆情量达5847条,其中,新浪微博占4320条;翌日,中信银行发表致歉信,舆情量达到监测期峰值,共15264条。5月8日起舆情量逐日下降,5月12日起舆情量低于1000条,舆情逐渐平息。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从舆情来源看,事件由新浪微博爆出,新浪微博便成为该事传播的“主战场”,相关数据量占全量数据的35.55%,其次是网络,占全量数据的32.49%。 三、舆情分析 5月6日 下午3点59分,脱口秀演员“池子”发布微博,曝光与笑果文化间纠纷的同时称,中信银行向笑果文化泄露了其个人银行流水,并向笑果文化与中信银行发律师函。当日晚间,中信银行回应媒体称,正在调查此事。 因池子知名度高,微博发布后迅速引发媒体与网民关注。 媒体报道方面,主要以事件本身为主体,如新京报网“交易流水泄露 脱口秀演员池子投诉银行侵犯个人隐私”,中新经纬“池子举报中信银行:未经授权向笑果文化泄露个人隐私”等。 微博话题方面,形成话题#池子起诉笑果文化#、#中信银行回应池子投诉#、#池子举报中信银行#等,引发网民广泛关注。 网民评论方面,主要观点以批判银行做法为主,如“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关心的是大户可以随意查用户银行信息?”“池子跟笑果文化的事先中立,但中信银行这事做的,反正我是不想去了”“银行的基础是信任,为大客户就能抛弃隐私,银行就失去了信任”等,同时,部分网民称要注销中信银行卡。 5月7日 凌晨0点56分,中信银行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向池子道歉,同时称,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媒体报道方面,一方面,媒体针对中信银行致歉、内部处罚一事进行报道,如观察者网“中信银行向池子道歉:支行行长已撤职”,中国证券网“客户斥隐私遭侵犯 中信银行致歉:已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等,另一方面,媒体开始对此事进行深入报道,如新京报网以“中信银行泄露交易信息背后:黑市4000元可查个人流水”为题发布报道称:目前黑市上有查询流水的相关黑产存在。5月7日,记者联系到3名提供查询流水操作的黑产从业者,对方分别表示可以“2000元查一个月流水”、“4000元查一个月流水”以及“5000元查全部流水”,但问及流水来源时,对方不愿过多透露,仅表示“是银行后台出的,你可以打印出来。”,@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布报道称,中信银行擅自查询个人信息并非首次。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处罚,处罚原因是“未经同意查询个人或企业信贷信息”。该行被罚款50万元,直接责任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机关。 微博话题方面,形成话题#上海银保监局调查中信银行#、#黑市几千元可查个人流水#、#法律专家谈中信银行泄露池子账户信息#、#怎么看中信银行向池子道歉#、#中信支行行长已撤职#、#中信银行泄露个人信息非首次#等,阅读、讨论量达到高峰。 网民评论方面,多数网民对银行的后续处理并不买账,如“撤职之后换个支行继续当行长,这集我看过”“所以对客户没有实质性的处理赔偿吗”“道个歉就完了?别玩文字游戏了,什么叫‘未严格按照规定’?那叫违法。什么叫‘提供了收款记录’,那叫违法泄露个人信息”等。 同时,针对媒体的一系列深入报道,网民对企业泄露个人隐私的行为表示“习以为常”,如“个人信息泄露,企业公信力丧失,希望不要过段时间就忘了”“这是银行的常态。柜员为了保住工作,敢怒不敢言,只能按照领导要求查询,出事后,柜员就遭殃了”“黑心产业链,平民无隐私可言”等。 还有部分网民认为,此事只因名人爆出,银行才得以重视,如“池子是名人就道歉,那我们普通老百姓呢”“如果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种事发生了,我们连基本的知情权都可能没有,更别提让行长撤职了”等。 专家观点方面,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杰律师表示,查询客户流水的行为在无合法授权下,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这里不仅仅包括这种非法提供行为,还包括非法获取的主体。但是否构成犯罪,还要看具体数额或情节。 经济法学者缪因知表示,公司凭借自己是大客户,就要求银行提供别人的账户信息,是违法的。公司直接打点银行的某个员工,凭借个人操作打印出别人的账户信息,当然更是违法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虽然中信银行表示是为了大客户的利益而提供便利,但大客户和小客户都是银行的用户。银行小客户的隐私权也是大写的权利。对于量大面广的金融消费者而言,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在铸造银行自身的公信力。 5月8日 传统媒体集中报道此事,如《北京青年报》“中信银行泄露客户交易流水引‘众怒’”,《广州日报》“泄露个人隐私 中信银行致歉”等,同时,银行致歉后,当事方均未发表其他声明,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因此,评论性报道增多,如《北京青年报》“银行泄露客户隐私不能止于内部处理”,《华西都市报》“违规泄露个人账单 银行需要‘查漏补缺’”,《新华每日电讯》“‘小客户’的银行信息谁来保护”等。 四、舆情小结 在此次事件中,除名人效应外,银行向“大客户”提供“小客户”个人隐私也是引发媒体与舆论关注的原因之一。大多数人身为“小客户”,面对此事,会产生同理心,对“小客户”遭遇的不公产生愤怒,同时,担忧自己的个人隐私是否同样会遭到侵害。中信银行虽然较为及时的发布回应及相关处理,但网民并不买账,主要涉以下3点问题: 1. 是行业乱象还是偶发事件,止步于处理相关员工及支行行长,并不根本解决问题,更何况有媒体爆出中信银行已是“再犯”。 2. 是否涉及违法行为,仅银行内部处理难以服众,需要司法机关的调查与判断。 3. 近年来,媒体与舆论对于银行违规违法操作的信息关注度较高;同时,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得到了推进。因此,中信银行“顶风作案”,引起关注在所难免。 同时,此事并不只涉及中信银行一家,银行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业乱象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也应重视此类问题。此外,监管部门也存在一定责任,应当注意可能发生的舆情风险。
网络舆情
金融舆情
银行舆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
热门推荐
知名画家被指抄袭老外30年,作品比原创贵100倍?
5月31日全网络舆情简报:我国灭活疫苗技术路线适合快速应对变异
1月28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南京女大学生被害案开庭前会议
315将近,企业该如何做好舆情监测?
6月1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国家卫健委分析生育意愿降低原因
1月29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北京昨天新增本土确诊5例
小张维权因颜值意外爆红网络,网友:小张这么帅怎么可以受伤?
6月2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广州荔湾区两地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2月7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中国女足收到1300万奖金
9月25日全网络舆情简报:大学生刺死滴滴司机案凶手被判死缓
三孩政策及网络舆论反应
2月8日全网络舆情简报:传谢娜夫妇跳单买房将被起诉
小张维权因颜值意外爆红,网友:“小张那么帅,一定是物业的错!”颜值即正义?
6月3日全网络舆情简报:野象群进入昆明
燕志华: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你可能还关注:
网络舆情热点
社会热点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企业舆情
舆情分析
社会热点分析
舆情简报
舆情应对
校园舆情
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监控
教育舆情
社会热点
舆情分析简报
政府舆情
舆情报告
舆情处置
网络热点
微信客服
点击咨询
移动APP-优讯快报